據媒體報道,遼寧于日前正式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實施意見》提出,將推進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改革,實行教師“無校籍管理”,使教師由“學校人”變為“系統人”。根據《意見》要求,有關部門將按照課程方案、班額、生源以及學校布局調整、交流輪崗等情況,調劑使用本地區中小學教職工編制和崗位,有效解決縣域內、城鄉間、學校間、學科間教師超缺編的問題。
教師由“學校人”變為“系統人”,并非新鮮事,而是教育部從2015年起就開始推進的一項重要工作,其主要目的是打破教師交流輪崗的管理體制障礙,通過在縣域內對教師使用進行統籌,在縣域內推進教師交流、輪換,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從輪崗角度來說,實行教師“無校籍管理”,確實掃除了“校籍”障礙,但這并不意味著交流、輪換就變得順暢。其實,障礙還有兩個方面:一是傳統觀念的障礙,即不是把交流輪換作為經常性的制度,而是對少數教師進行輪換,并以行政為主導決定輪換人員名單;二是區域內校際差異明顯,教師不愿意到薄弱學校。因此,必須建立起教師經常性輪換制度,明確每個教師五六年內必須輪換一次。同時,要結合教師交流、輪換制,增加對薄弱學校的投入,縮小義務教育公辦學校間的辦學質量差距。
近年來,我國部分地區在推進“縣管校聘”工作時引發爭議??h管校聘的本意是促進義務教育教師交流輪換,可在具體實施時,“縣管校聘”改革卻變為以“縣管校聘”為名開展競聘?!安缓细瘛苯處熞崔D崗,要么分流到其他學校。而在競聘中,那些年紀大的教師受到很大沖擊。有媒體報道,某所學校競聘過程中,“多名骨干教師競聘檔案管理員崗位,而埋頭教學的一線教師則在哭泣嗚咽中讀完競聘演講,最后有11名教師被分流到他?!?。
為何交流輪換變成聲淚俱下的競聘?交流輪換難道不是要對所有教師,包括骨干教師都進行輪換嗎?教育部等于2014年發布的《關于推進縣(區)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的意見》明確規定,“教師交流輪崗的人員范圍為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在編在崗教師。在同一所學校連續任教達到地方教育行政部門規定年限的專任教師,均應交流輪崗”。按照這一規定,骨干教師應該五年一輪換??蔀楹螀s變為“競聘”,將“不合格”教師轉崗、分流呢?這是因為在推進“縣管校聘”時,不少地區教育部門和學校并沒有真正領會改革的用意,而是把交流輪換變為對某些教師的“發配”或者淘汰。很顯然,如果按照這種模式操作,無疑是新一輪對學校和老師的折騰。
這就要求在推進“縣管校聘”工作時,應建立教師同行評價制度,即由教師同行評價教師的教育能力與貢獻,并根據教師的教學任務,確定學校長期的動態輪換交流名單。這是促進教師職業化和專業化發展必須實行的評價制度,唯此才能建立長效的教師交流輪換機制。
必須意識到,縣域內的學校對教師的吸引力是各不相同的,很多教師并不希望自己輪換到鄉村學校、薄弱學校。在這種情況下,提高薄弱學校、鄉村學校教師的待遇,改善薄弱學校辦學條件,并建立公開、透明的輪換制度,尤為重要。只有這樣,教師從“單位人”成為“系統人”后,才能建立起有效的輪換機制,實現改革的初衷。(作者系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