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上海8月15日電 每一棵古樹,就是一部綠色的史書,是活著的歷史坐標,是能與人類對話的生命地標?!稑渖疑系闹袊肥侵骷伊汉獍仙缴嫠畬ぴL人文古樹后寫就的一部散文集,記錄了中國大地上眾多古樹的歷史興衰,從過去沒有人用過的角度,來看環保、看生態、看人與樹的關系?!稑渖疑系闹袊酚缮虅沼^編輯出版,今日在上海首發。
梁衡首創“人文森林學”,在全國挖掘三百棵有歷史背景的人文古樹,授名掛牌,其文化意蘊堪比唐詩三百首。在《樹梢上的中國》中,作者選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二十多棵古樹,挖掘古樹及其背后動人的歷史與人文故事。2016年2月,人民日報大地副刊發表了梁衡的《中華版圖柏》一文,詳述了陜西府谷高寒嶺風物尤其是其上一棵天然而成、樹冠神似中華版圖的古柏。當年5月,高寒嶺建成中國第一個人文森林公園,因文成景。
《樹梢上的中國》一書緣起是2012年,當時梁衡在全國人大農委工作,一次與國家林業局的官員座談。梁衡問坐在身邊的資源司司長:“你這個資源司管什么?”司長說了一句很專業的話:“管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上活立木的木材積蓄量?!绷汉庹f:“你只管樹身上的木材積蓄量,那它身上所附載的文化內容誰來管?”司長盯著梁衡看了有一秒鐘說:“知識分子就是愛琢磨問題。這個事現在還真沒有人管?!睕]有人做過的事最具挑戰性。從那以后,梁衡就開始了兩方面的工作。一是學術研究,這就是后來在第六屆生態論壇上的發言,現附在本書后的《重建人與森林的文化關系》。二是“人文古樹”題材的散文創作。梁衡曾冒叫一聲,要寫一百棵人文古樹,但動手以后才知難度之大不可想象,這無異于是一種歷史研究與田野考古。寫一棵樹常要來回數千里,采訪三四遍,耗時幾年。要寫一百棵是絕對不可能了,現在只能將已經發表的這二十多棵呈獻給讀者。書中附有梁衡手繪人文古樹彩色畫并題詩,融美文、繪畫、詩歌于一體,開卷便能感受到厚重的人文氣息、強烈的視覺效果和濃濃詩意。
梁衡是我國著名學者、新聞理論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論家,他不是在一個領域,而是在多個領域進行開拓性的文學創作。無論早年成名還是盛年蔚然成風,更難能可貴的是退休多年,依然能在新的領域開創出一番天地。梁衡現象,值得研究。(史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