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限薪令”來了!今年6月27日,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稅務總局、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國家電影局等部委聯合印發的加強對影視行業天價片酬、“陰陽合同”、偷逃稅等問題治理的《通知》,被認為是動真格的“限薪令”。
徹底解決天價片酬問題,需要相關監管部門、行業協會通力合作。這是業界人士在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采訪時的普遍共識。
據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介紹,包括美國、日本、韓國、法國在內,對于明星等人員的勞務成本都有明確規定,即所有人員的勞務成本不能超過制片成本的50%。之所以作出這樣的規定,就是要控制明星片酬,留有更多的資金用于影片制作,保證影片質量。
對此,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尹鴻也介紹說,美國大部分演員隸屬于幾家大的經紀公司。經紀公司會根據一系列關聯數據來確定一個演員的價格,包括從上一部影片的票房收入、收視率、演員的獲獎情況、廣告情況等方面,來對演員進行“定價”。
那么國外的做法是否可供我國借鑒?尹鴻認為,各國情況不同,不可全部照搬。比如,國外的行業協會是由領導型企業構成,因其某種程度上具有控制市場的作用,故對明星片酬合理化可作調控。對應之下,我國影視業的行業組織相對分散,難以控制市場,也就很難真正對明星片酬產生約束作用。
不過,尹鴻表示,隨著相關約束措施的建立、產業體系的完善、供需關系相對平衡后,天價片酬現象會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事實上,無論是監管部門還是行業協會,近年來均在與時俱進地出臺相應措施,力求遏制明星天價片酬。
先有2017年9月8日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等五部委聯合發布《關于支持電視劇繁榮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提出建立和完善科學合理的電視劇投入、分配機制。半個月后,中國電視劇制作產業協會等4個行業機構聯合發布《關于電視劇網絡劇制作成本配置比例的意見》,首次提出片酬分配比例,要求全部演員的總片酬不超過制作總成本的40%,其中主要演員不超過總片酬的70%,其他演員不低于總片酬的30%。
然后就是今年6月的《通知》中,再次強調了這一分配比例,要求每部電影、電視劇、網絡視聽節目全部演員、嘉賓的總片酬不得超過制作總成本的40%,主要演員片酬不得超過總片酬的70%。
對于推動政策落實,業界有何建議?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電影所副教授李春認為,監管部門可以聯合制片方、發行方等影視產業鏈各環節開展調研,明確造成天價片酬的原因是什么、遏制天價片酬難的癥結究竟在哪里,這樣才能對癥下藥,將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
盡管天價片酬的主體是明星,但李春認為,作為產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系統性問題,單純把矛頭指向明星并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還是要發揮管理部門、行業協會和業界各方面的力量,共同為產業發展營造更好的生態環境。
明星、制片、編劇形成利益共同體是個不錯的辦法。曾參與《藍色三環》《大西南剿匪記》等影視劇編劇創作的曾凡華認為,如果作品得到大眾的認可,能夠獲得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那么明星可以適當獲取多一些報酬。但是如果作品沒有成功,那么明星同樣有承擔風險的責任,少拿報酬甚至無報酬可拿。
從加強行業自律的角度,《中國藝術報》原總編輯李樹聲的建議是,加強對包括演員在內的創作、編劇隊伍的培養,強化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切忌金錢至上與浮躁之風。
“媒體要形成正面引導,不要過多炒作天價片酬?!崩畲赫J為,“當媒體更多地去體現人情味時,就能夠為社會帶來啟迪和正能量的內容,就有助于打破唯明星、唯收視率的惡性循環,引導觀眾把欣賞的重點放在影視作品內容和創意本身上去?!?/p>
“觀眾欣賞水平的提升,會促使產業鏈上游更加專心于精品生產?!币幻辉竿嘎缎彰挠耙暪矩撠熑烁嬖V記者,隨著小成本、大情懷、正能量的精品影視劇日益獲取好的市場回報,那些拿著天價片酬的“流量明星”熱度會逐漸下降,高片酬問題也會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