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把大政方針和深奧的道理用經濟生活中的事件或現象貼切地表述出來,讓人們從中能看到宏觀政策的縮影,讓硬新聞實現軟著陸。
經濟報道最忌數字、舉措、效益三合一式的純工作總結,要寫出生活氣息濃厚的鮮活經濟報道,就必須到現場去、到生活中去、到群眾中去,并以平民化的視角報道生活中的經濟現象和經濟事件。
當下,面對新媒體帶來的沖擊,很多傳統媒體積極轉型,主動嘗試與新媒體接軌,走融合發展之路。作為黨報記者,在經濟報道的采寫過程中,如何適應媒體融合發展需要,寫出有特色的經濟新聞,讓經濟報道既準確權威又具有可讀性,是我們需要不斷研究的一個問題。
經濟新聞是與群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新近發生在經濟生活領域的事實報道。同其他新聞報道相比,經濟新聞專業性強,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經濟新聞不像突發事件報道那樣引人注目,難以在較短時間內成為眾人矚目的熱點;二是經濟新聞不像典型人物報道那樣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多以數據、舉措和成效說話,如果缺乏深厚的寫作功底,寫出來的經濟報道就容易枯燥無味、缺乏吸引力;三是經濟新聞不像社會新聞那樣具有可讀性,它的內容沒有豐富的人生百態、世間萬象,更缺少跌宕起伏的情節描寫;四是經濟新聞不像時政新聞那樣傳遞顯而易見的重要信息,它所表達的新聞價值往往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被讀者所認知。
經濟報道存在不少寫作誤區。經濟新聞寫得空洞無物,主要是由以下幾方面因素造成的:一是缺乏創新思維。事物的變化是日新月異的,有的記者還習慣于原地踏步,創作思維陳舊,缺少與時俱進的精神,采寫范圍局限于圍繞會議和活動轉,不能真正深入基層,結果寫出來的報道既不接地氣,也沒有新意。二是寫作內容雷同。在經濟新聞報道中,有的記者喜歡套用固有模式,照葫蘆畫瓢,今年的報道與往年相比,內容一樣,只是時間、地點、數字、人物稍作修改。三是過分夸大。有的記者在寫經濟新聞時,喜歡將原本很普通的經濟現象或新聞事實人為塑造、夸大、拔高,為了新聞而創作新聞,違背了新聞真實性原則。
在當前媒體融合背景下,黨報經濟報道亟須創新,筆者認為有以下路徑可行。
增強大局意識
黨報記者要寫好經濟新聞,首要的是增強大局意識。所謂大局是指事物的整體或事物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蛘哒f,大局就是全局,就是發展趨勢。
能否從宏觀上把握好經濟報道的主方向,大局意識非常關鍵。如果缺乏大局意識,不能把握全局,就很難辨別經濟活動或經濟現象是否具有好的經驗、好的理念值得推廣和借鑒,也更談不上有針對性地對一些經濟現象進行剖析,采寫出具有全局性、前沿性的深度報道。作為黨報記者,只有在思想上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才能敏銳地捕捉到本地區經濟發展的新氣象、新舉措、新亮點,寫出有特色、有溫度、有厚度,客觀公正、貼近實際的經濟新聞。
拓展題材范圍
可以說,經濟新聞報道的題材是廣泛而豐富多彩的。然而,從黨報的現狀來看,經濟新聞還是很多黨報新聞報道的短板。因為缺乏經濟方面的專業知識,黨報記者在寫經濟新聞時,總認為只有那些和經濟工作聯系密切的部門才有經濟新聞素材,從而依賴于從這些部門找新聞,而不能真正深入實際、深入生活、深入群眾,最后寫出的經濟報道往往像工作報告,毫無新聞性和可讀性可言。
其實,真正受群眾歡迎的經濟新聞應該是和群眾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并且對群眾的衣食住行乃至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貼近性、指導性和針對性的。這就要求我們在采寫經濟新聞時應更多地面向群眾,從消費者的角度和立場捕捉素材、提出觀點,這樣寫出的新聞報道才能繪聲繪色。
挖掘新聞價值
不難發現,黨報在經濟新聞報道中,也經常做策劃,報道頻率和篇幅也不少,報道也看似紅紅火火、熱熱鬧鬧,但收到的效果卻不是很理想,群眾關注度也不高。這其中最大的一個原因,還是對經濟新聞的內在價值挖掘不夠。很多經濟報道只局限于對表面經濟現象的泛泛而談,缺乏深度的分析,指導意義不強,缺乏一定的實用價值,從而讓讀者產生距離感。因此,黨報要走出經濟報道的尷尬局面,就必須辦出自己的特色,在內容上彰顯本土特色,在實用價值上做到最大化,在報道內涵上實現專業化,努力做到寫作上有深度、有力度、有廣度。
如獲得第二十七屆中國新聞獎的通訊作品《一個智能馬桶就有35項國家專利》(《泉州晚報》2016年3月10日)。這篇經濟報道緊扣社會熱點,采訪及時,從單個企業小處切入,立足行業,揭示民營企業特別是制造業企業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背景下倡導工匠精神、尋求創新發展取得的明顯成效,具有較強的現實性和借鑒意義。2016年3月6日上午,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福建代表團媒體開放日上,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委書記尤權為民族知名品牌九牧的馬桶蓋“做廣告”。該文作者第一時間實地走訪多家企業、行業協會和相關部門,迅速成稿,并于3月10日在《泉州晚報》8版頭條刊發,同時配發評論,形成一篇立體化深度報道。
從這篇經濟報道可以看出,把大政方針和深奧的道理用當地經濟生活中的事件或現象貼切地表述出來,讓人們從身邊的經濟現象中能看到宏觀政策的縮影,這種硬新聞的軟著陸實現了可讀性與實用性的統一,讓讀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貼近群眾生活
一篇經濟報道要吸引讀者,關鍵在于要抓住大眾普遍關心的問題。經濟報道最忌數字、舉措、效益三合一式的純工作總結,好的經濟報道大多來源于豐富多彩的生活。因此,要寫出生活氣息濃厚的鮮活經濟報道,就必須到現場去、到生活中去、到群眾中去,捕捉生活中的亮點和看點,并以平民化的視角報道生活中的經濟現象和經濟事件,這樣寫出來的經濟報道才是具有極大吸引力的佳作。
如獲得第二十五屆中國新聞獎的消息作品《馬德里迎來首趟“義新歐”貨運班列》(《金華日報》2014年12月9日),就是一篇深入現場、深入生活、深入群眾的經濟報道精品佳作。該作品是全國乃至全球媒體中,第一篇關于首趟“義新歐”(義烏—馬德里)中歐班列順利抵達西班牙首都馬德里的新聞報道。正如該獲獎作品的推薦語所言:首趟“義新歐”班列抵達馬德里是一件受到國內外諸多媒體廣泛關注的重要國際新聞。作為地市級媒體的《金華日報》,能在激烈的國際新聞大戰中獲得全國乃至全球首發的絕對優勢,非常難得。多年來,出國采訪重大國際新聞,尤其是經濟類新聞一直是地市級媒體的盲區和短板。該作品的出現,打破了延續多年的“慣例”,讓人眼睛一亮;該文作者對新聞事件執著追求的精神,值得點贊。
講究語言表達
作為以信息傳播、輿論引導為己任的黨報,經濟新聞報道堅持準確、生動、通俗易懂原則,既是報紙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的辦報方針的要求,也是新媒體環境下報紙自身發展的要求。因為準確、生動、通俗易懂,才能被更多的讀者所接受,才能把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及時有效地宣傳出去,從而達到信息傳播、輿論引導的目的。我們說經濟報道要生動、通俗易懂,主要是指新聞寫作要接地氣,但不是無原則、一味地迎合讀者,我們強調經濟報道語言追求生動、通俗易懂的前提是語言準確。經濟新聞工作業務性強、專業術語多、數字數據多,這些術語、數字在外行人讀來,不免枯燥無味,只有將深奧的道理用準確而又直白的語言表述出來,才能更好地達到新聞宣傳的效果。
如獲得第二十七屆中國新聞獎的消息作品《研究生在隴縣當羊倌 瞄的是世界市場空白》(《寶雞日報》2016年12月27日)一文中寫道:“在牧場里,像這樣打破常規的科學養殖嘗試隨處可見,比如羊喝水有監控分析,羊吃草有營養套餐,羊懷孕還要做B超孕檢,高效、準確的第一手資料,保證了羊群的科學養殖、精細管理和規模效應。經過努力,目前,該牧場奶羊養殖規模已達到1.2萬只,產奶量每月穩定,奶粉企業冬季里不再停產。之前專家擔心的奶羊高死亡率問題,該牧場穩定控制到了1%以下?!?/p>
文章用準確而又通俗生動的語言將一個個抽象專業用語表達得一清二楚。當然,經濟新聞報道要真正做到既準確又通俗易懂,并非易事。這就要求記者要掌握一定的經濟知識,要對經濟全局有一個總體的認識,還要了解群眾的真實想法,然后才能將專業性極強的經濟知識,用準確、生動、通俗的形式表現出來,否則走馬觀花采訪,照本宣科寫作,很難寫出有看點、有深度、可讀性強的經濟報道。
(作者單位:懷化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