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彼迎近日一場“把家安在長城上”的活動,創意獲得無數人點贊,但也招致多方批評。資料圖片
暮色降臨,一對青年男女走入空寂的長城烽火臺中,里面陳設著一張大床,舉頭便是蒼穹,這個看似浪漫的場景出自最近愛彼迎推出的一條招募“奇屋一夜”活動體驗者的廣告,“把家安在長城上”,一時間引來眾多非議。
這不是在破壞文物嗎?文物豈能用來商業炒作?連日來,凡此種種的爭議接踵而至,這場看似不失創意的活動,最后不得不迫于輿論壓力而中斷。
文旅融合的大勢下,文物活化與利用的議題難以回避,長城民宿風波后,這一議題更值得進一步反思。
進展
愛彼迎因爭議停辦該活動
8月2日,愛彼迎官方微博上發布了一則“把家安在長城上”的活動,邀請網友體驗在長城烽火臺上露營。在微博的推文上,還配有短視頻:一張大床置于烽火臺中間,夜幕之下,一對青年男女走入其中。
長城的露營體驗看上去富有情調,令人耳目一新。該條推文很快得到了網友們的回應,連日來轉載量超十萬,評論近千條。但評論中不乏質疑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476號《長城保護條例》了解一下,是否和相關文保主管單位溝通?如何確保商業活動不破壞文物?采取了哪些相應措施?還有不少網友齊齊刷起了《長城保護條例》第十八條,“禁止在長城上從事下列活動:(一)取土、取磚(石)或者種植作物;(二)刻劃、涂污;(三)架設、安裝與長城保護無關的設施、設備;(四)駕駛交通工具,或者利用交通工具等跨越長城;(五)展示可能損壞長城的器具;(六)有組織地在未辟為參觀游覽區的長城段落舉行活動;(七)文物保護法禁止的其他活動?!?/p>
8月6日,北京延慶區文委通過官方微博發布消息稱,經核,延慶區文物保護部門未收到任何公司或機構關于此項活動的報審文件,也未審批過任何在長城上開展民宿體驗活動的項目。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長城保護條例》《北京市長城保護管理辦法》相關規定,延慶區文物保護部門認為,這種活動方式不符合長城文物保護理念,不支持在長城上開展此類活動。
旅游學界對愛彼迎的做法亦表示不認同。中山大學旅游學院教授張朝枝表示,根據相關法規并不禁止在所有的長城地段、所有的方式開展非傳統功能的活動,關鍵是看地方、看程序、看方式。愛彼迎長城民宿事件的核心是沒有按《文物法》的相關要求進行評估與審批,對民宿可能的影響、控制措施等都沒有明確的說明,違背了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規則,企業以此為賣點進行炒作,某種程度上也顯示企業本身的社會責任感和法律意識問題,這種炒作方式當然不妥。
鑒于社會輿論的各種爭議,最近愛彼迎官方網站發表聲明,不再繼續舉辦該活動。
縱深
文物活化不宜走純粹的市場道路
在文旅融合的大趨勢下,文物活化成為了重要命題。長城上建民宿,被視為文物活化的一種方式,但這種方式存在誤區?!斑^分強調消費者訴求,以滿足游客需求為目標來獲取利潤,無視文化遺產利用的本質目標,是文物活化的一大誤區?!睆埑χ毖?。
事實上,過分強調消費者訴求,過度利用的文物活化案例,在國內并不鮮見。飽受爭議的北京智珠寺的修繕改造一度獲得2012年度“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修繕專業團隊選擇性地保留了寺廟里部分各個歷史時期的建筑,將其修復轉化成集餐椅、住宿為一體的商業場所,這樣的運作滿足了一部分消費者的需求,但由于其涉嫌違反《關于嚴禁在歷史建筑、公園等公共資源中設立私人會所的暫行規定》,該項目一度被勒令停業整頓。
文物活化的尺度該如何把握,一直為學界所關注。張朝枝表示,文物活化利用需要遵守的最基本原則是遵守文化遺產最初的精神意義,即當初該文物存在的目的與意義,有利于傳承或者表達遺產本身意義的利用方式都可以在充分研究的基礎上開展。
華南理工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副院長江金波教授認為,文物的活化既不能走純粹的工業道路,也不能走純粹的市場道路?!胞惤懦?、大理古城大家詬病很多,實在是人太多、商業太多了,這也不是我們希望的未來,要避免過度商業化?!彼硎?,要在集體記憶和公共利益的保存、私人生存權、財產權的天平中找到平衡。
文物活化的要義是提高文化自信
網友對長城上建民宿活動的反感,主要出于對文物保護的立場。但該活動的創意,得到了部分網友的肯定。愛彼迎官方回應稱,舉辦該活動的初衷是為了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連接,旨在向世界推廣當地的文化和旅游,選址長城,意在向世界展示歷史悠久的中國文化,開放包容的中國心態,積極連接世界的中國現狀。
在一些旅游策劃專家的眼中,這不失為一個創意活動,因為它足夠吸引眼球。但也有人認為這是一場徹頭徹尾的商業炒作,長城作為中國文化的標志,是公共資源,將它和商業營銷綁在一起顯然不妥,不宜提倡。
之所以長城不能和商業炒作捆綁在一起,主要因為這與大家對于文物保護和利用終極目的的共識有所背離。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杭侃撰文道:保護文化遺產是為了增強文化自信的需要。
張朝枝同樣認為,從文旅融合的角度來看,文化遺產利用最重要的是通過文化遺產向游客展示利用來提高社會公眾的文化自信,違背這一基本原則的利用方式都要慎重。
在江金波看來,活化文物和遺產的終極目標,是要激發遺產中蘊含的文化凝聚力,重建地域認同,恢復造血能力,實現歷史建筑在利用中的持續性保護,并通過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建構地域文化精神,增強基層文化的吸引力和自信,造就更多地方性的“建成遺產”,將歷史建筑化為文化新地標。
文物活化的相關指引文件亟待出臺
在長城上建民宿的活動被炒得沸沸揚揚的幾天里,一則關于文物被粗暴修復的消息同樣令人哭笑不得。最近四川安岳石窟的一尊被修復后的大佛相片瞬間“走紅”,網友直呼:“原本唐代粗獷豪氣和宋代寫實風韻,現在就只剩下絕俗的土氣?!?/p>
文物修復和活化亂象頻出,有沒有統一的標準予以規范?記者查閱發現,2016年3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重在保護,也提到了拓展利用,并明確提出:支持和引導企事業單位通過市場方式讓文物活起來。
但對市場運作讓文物活起來的更進一步的規范和指引尚未明晰。張朝枝分析稱,一方面是因為文化遺產類型多樣、地域差異大等多種原因,情況非常復雜,很難找到統一的標準來指導利用;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傳統上文物與旅游部門的工作方式與工作目標相沖突,相關規則制定也非常困難。但文化和旅游部的成立為這項工作創造了一個機遇,相信這項工作會很快得到推進。
南方日報記者 周人果